回想录音那天,团队工作了近十二个小时,演员有轮换,但导演和录音师,每场戏都必须全神贯注的,一旦出错,很难补救。等演员戏份和旁白都录制完毕,我会按照剧本顺序,把每段戏衔接好,形成一集完整内容交予音乐编辑,方便其寻找配乐。
除了录音和合成,录音师还承担了音效编辑。这使得他在阅读剧本时,需要特别关注哪些音效是需要现场拟音,哪些则需要后期添加。
在我看来,广播剧的音效编辑是和音乐编辑是同等重要的一个岗位。音乐是主观的,音效是客观的,我们可以接受一部剧从头到尾没有音乐,但无法想象对白里说着“这么大的雨,你怎么不带伞……”,却听不到下雨的声音。
由于音效编辑是我一个人独立完成的,我也体验了一把“痛并快乐着”的孤独工作。在《血红花白》中,当我判断场景为室外,该如何体现?添加鸟鸣?在反复推敲后我发现,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冬天,鸟鸣并不合适,所以我添加了一些远处街市的叫卖和狗吠来表现这个室外场景。
再接下来,广播剧就迎来了他的成人礼——最后的混录。
这部剧的导演和音乐编辑,是我合作超过十年的伙伴,我们有着高度默契,这才能使我们经常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而最后都顺利到达彼岸。广播剧不同于新闻专题或纪录片,它是艺术加工的文艺作品,渲染力的高低是它成败的关键,所以音乐,就像是这部戏的着装,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对一部作品的观感。
如今,各类题材的广播剧都开始大量地使用音乐,且不仅仅出现在旁白叙述阶段来铺垫情绪,而是出现在更多场景里,以烘托剧情、营造气氛。
广播剧的配乐经常会遇到难题,剧情前一分钟两人还和颜悦色,突然就剑拔弩张起来。剧情转换了,音乐情绪还在延续,怎么办?这时候,录音师又需要发挥作用了。
我会对现有的音乐进行重新的剪辑和编辑,把合适的音乐段落配合需要的剧情,把音乐情绪的转换节点卡准剧情转换的位置,并借助音效等有冲击力的干扰音让音乐的转换不舒适感降到最低。
广播剧声音制作的最终目的,是让听众一面听着耳机里的声音,一面就能够在眼前浮现出画面。今日的技术人们,也希望用自己的理解和创作,用永不磨灭的工匠精神,帮助更多人了解鲜活的历史,更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